[日期:2021-03-05]
文章来源:宣传处
作者:川盟宣


 

1.jpg 

吕秀兰,民盟盟员,教授,博士,四川农业大学果树学硕士、博士生导师,葡萄资源平台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主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天府万人计划”天府农业大师和成都市天府新区生态农业国家级领军人才。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科技部首批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四川农业大学科技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和首届师德标兵等称号担任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葡萄首席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葡萄岗位专家、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水果产业技术服务团首席专家、甜樱桃育种攻关及羌脆李研究负责人科技部三区人才和同心服务团专家,四川公共乡村频道甜樱桃、葡萄和李等水果高质量发展技术传播主讲人。主持审(认)定、鉴定果树新品种27个,撰写水果地方标准28个;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主持鉴定成果8项;获国家授权专利28项;主持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研二等奖2项,主持获科技部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1项。

走乡串户的“战贫员”

4.jpg 

二十余年来,吕教授始终带着感情、满怀深情、充满热情地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中,把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和增收致富作为初心,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历史使命,不畏艰难,踏遍巴蜀大地,把实验室搬到深山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田地间。每年200余天战斗在水果产业30余个市(州)、县,在深度贫困县服务天数达130天以上,生产关键环节每天6:00至18:00奔赴在田间地头指导产业技术,不仅是技术成果的“研究员”,是“培训员”和“推广员”,更是战胜贫困的“女战士”。她全心全意地投入,竭心尽力地付出——被山上的树枝划伤了胳膊也无所谓,高温下呆在地里就是一下午,晚上回去洗脸的时候被晒伤的地方火辣辣地疼……哪怕是三十几度的高温,她无视阳光的暴晒穿梭在果林之间。通过多年的探索,吕秀兰教授还创新性地形成特色扶贫模式:“建立一个基地,浓缩成一个样板,成为一个看点和亮点,带动一方产业,辐射整个行业。”她带领团队先后在汶川县、茂县、汉源县、大凉山、理县、九寨沟县、屏山县等深度贫困片区打造李子、葡萄、甜樱桃产业脱贫品牌,每年直接带动四五千人脱贫致富。其脱贫成效受到光明日报、四川农村日报、中国教育网等媒体报道达10次以上。

百姓期盼的“吕李子”

6.jpg

吕教授率领团队自主选育的李新品种羌脆李羌脆大李,在全省30个贫困县均形成规模产业,近3年省内外推广20余万亩。省内面积达50余万亩,投产树年产值70亿元左右。仅茂县2019年栽培面积7.3万亩,产值12.0亿余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成为全县8万果农持续脱贫的主导产业。涌现出茂县凤仪镇水西村梁习全11亩李年收入35万元;南新镇罗山村75岁胡明贤夫妇6亩李每年收入20-28万元的典型。通过在科技部定点扶贫的屏山县推广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资配送、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品牌营销、分户种植的“六统一分”标准化管理模式,并在疫情期间对全县果农进行茵红李生长季管理网络直播授课,听众达2200余人,授课效果受到科技部科普处处长胡熳华和果农“操作性强、技术覆盖面广”的高度赞扬。2019年至2020年全县提质增效递增1.5亿元以上,涌现出书楼镇照保村1组杨家龙10亩李产值由不足5万元增至13万元的飞跃。

技术过硬的“吕葡萄”

5.jpg 

 

吕教授团队研究的西南高温高湿寡日照地区葡萄优质栽培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成果在设施栽培生境与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技术,省工省力化高光效整形修剪技术研究方面达世界领先水平。18个品种产品先后获全国优质葡萄评比金奖。目前四川葡萄面积已突破85万亩,产值超100亿元。成就了杨志明为典型的种全国最好葡萄标杆,300亩葡萄年均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凉山彝族自治州近4年葡萄面积由3.5万亩增加到20余万亩,产值超15亿元,成为我国优质晚熟葡萄之乡,涌现出了西昌月城明珠农业有限公司余斌文300亩利润达1500万元的先进典型;广安前锋区虎城镇贫困村茶花村由于不懂种植技术导致120亩葡萄每年亏损300余万元,经实地技术培训和关键环节现场指导后,2019年实现纯收入180万元,成为先进典型。“幸福生活不能‘等靠要’,增收致富要找‘吕葡萄’。”作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水果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葡萄岗位专家、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水果产业技术服务团首席专家,“吕葡萄”在四川各个葡萄产区的名声如雷贯耳。

 

7.jpg
攻坚克难的“吕樱桃”

甜樱桃是个“洋货”,上世纪70年代从欧洲引入中国,80年代引入四川,90年代末期开始作为经济林木在四川规模栽培。当时汉源等地在引进甜樱桃品种后状况不佳,不得已,当地农户们开始大量砍树,想寻找其它脱贫路子。吕秀兰临危受命,帮助村民查找原因,分析对策,发现了问题,并进行了甜樱桃安全丰产优质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这套技术2009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把裂果率从25-30%下降到5%以下,而且此项技术能把每个品种的成熟期相对集中到3至5天采收,对于恶劣天气的抵抗能力更强。2010年,冬春交替时天气大旱、后期又遭遇低温,甜樱桃成熟期又天天下雨,采用原方式种植的甜樱桃减产,每亩产量只有200-300斤,而采用新技术种植的甜樱桃产量却实现了翻三番,达到了每亩1500斤。一时之间,“吕樱桃”成了吕秀兰的代名词,在农户心中,她就是和“丰收”一词联系在一起的。在她的技术保驾护航下,我省甜樱桃面积近5年由6万余亩推广至12万余亩,良种化率达90%以上,年产值10亿余元,50%以上种植在高原藏区深度贫困区,纯收入达1.5-2.5万元/亩。涌现了茂县南新镇张友全3亩甜樱桃每年收入15万元,理县桃坪镇佳山村王胜学3亩甜樱桃,年收入达14-16万元,汉源西溪乡永和村任海军5亩甜樱桃每年收入超20万元的典型。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以坚强而有力的脚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毅力,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撸起袖子加油干,以农业问题、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加强科技成果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将优秀的科技成果实现最后一公里的转化。近5年吕秀兰团队在高原藏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等深度贫困区建立葡萄、李、甜樱桃科技示范基地40余个,年培训土专家、田秀才和种植者4000人以上,年带动5000人产业脱贫,累计推广果树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面积达70万亩以上,提质增效累计增收达40亿元以上。“既然你搞的是果树研究,那么就一定要拿出一点成果,农民都富裕了,那研究才算有了成绩。”吕秀兰说自己的愿望就是用知识推动果业高质量发展,富裕农民的口袋,让农民也甜蜜蜜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