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0]
文章来源:民盟遂宁市委会
作者:大英县总支 余定顺


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抗日与投降、民主与独裁的激烈搏战中,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引推动下,中国民主同盟,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上清寺“特园”(鲜英寓所)成立。此后整整五个年头,民盟总部设在重庆,成了全省盟组织活动的基地。川盟省支部于1944年11月5日在成都慈惠堂成立。民盟诞生在重庆,四川是民盟的发祥地。在民盟总部和张澜主席的直接领导和帮助下,在川盟省支部的运筹工作中,解放前夕,全省有54个市县先后建立了盟的基层组织,并积极开展了革命工作。在大英这片热土上,曾有盟的地下组织和民盟先辈为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象山地下盟的斗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齐心抗战,掀起全面抗日运动。盟员谭卫根(1896—1973,北大史地系毕业,1924年加入中共)回到象山,与北大学生谭襄臣(中共党员)、黄浦军校学生杨蕴朴(中共党员)、北京朝阳大学学生蒋瑞麒(盟员)等,筹建了三台、蓬溪、中江三县联办私立“象山农业职业初级中学”(人称“象农校”),自任董事长兼教导主任。数年中,“象农校”培养了大量农业技术人才,例如国家卫生部生物工程专家盛精、大英农业高级顾问棉花专家谭昌琪等,都是该校当年毕业生。谭卫根等以教书作掩护,利用课堂给学生讲解爱国故事和抗日救亡道理。当时蓬莱镇在“象农校”读书的贺志诚、尹述尧、孙敷文等受到抗日救亡思想影响,除了给家人亲友宣传抗战的道理外,还利用假期组织“读书会”,联络各地在外读书的同学,扩大宣传抗日救亡思想。“读书会”成立不久,就受到县参议员查仕龙、李炳如(蓬莱镇恶霸,1950年均被镇压)阻止,“读书会”被解散。根据党的指示,为了确保地下党员王子度等在象山一带开展革命活动,谭卫根策划协助盟组织发展了“白皮红心”的伪乡长谭位中入盟。由于谭卫根、谭位中的暗中保护,王子度以“棉花客”身份,在象山一带,多次发动组织了群众抗粮、抗税、抗丁斗争,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在解放战争的最后年头,为了粉碎蒋介石反动派“固守四川、确保西南”的图谋,象山盟组织积极配合地下党,为“瓦解打击敌人、积极迎接解放”做了大量工作。

1948年初,省盟领导人之一吴汉家,通过盟员武叔修、李伯达(1918-1985,遂宁人,党盟交叉,川北党的著名领导人)、程西虞、黄大成掩护到中江三合汤双柏渡“武家祠堂小学”,以深入农村开展地下工作。吴汉家还亲到吴家祠与李伯达等商量搞武装迎接解放的计划。后来根据工作的需要,派李伯达到象山镇与冯心一等开辟新的工作基地。象山旧名石板滩,当时处三台、射洪、中江、蓬溪四县交界处,四县各管一部分,距离诸县城都远,属于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间隙”地带。象山土匪恶霸横行,烟馆赌场很多,罪犯流窜作案,百姓苦不堪言,具有开展工作的良好群众基础。为了扩大和加强象山地区民盟工作,省支部决定建立“直属象山23区分部”,由李伯达负责。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李伯达和冯心一商量、并与谭卫根达成共识:吸收谭位中入盟。谭位中当时任象山乡伪乡长,思想进步,善聚人气,很有魄力。李伯达以任象山民教馆教导主任作掩护,在“为迎接解放而搞地下武装”思想指导下,支持谭位中以乡公所名义大量扩充“乡警队”,向地主豪绅征集枪支弹药、衣物装备及所需经费。由冯心一的堂权任“乡警长”,掌握这支武装。中共地下党在遂宁、蓬莱、中江已有地下武工队,在三台的安居、景福区还办有“游击训练班”。1949年,川北工委书记王叙五,在“象山乡警队”基础上成立了“川中游击纵队”,各县武装编为支队,由王枫(王子度)任司令员,司令部设于象山。冯心一和谭位中都参加了司令部工作。“川中游击纵队”的诞生,是“党盟合作”的丰硕成果。这支人民地方武装,在迎接解放、配合解放军作战、维持地方社会治安、宣传组织群众等方面,都起了不可替代的历史性重大作用。

由于当年的象山,是“老三区”(即今大英县辖区)党盟合作、开展斗争的大本营,地下党员、地下盟员达二十余人。大英建县后,县上把象山中学(1940年起,在原“象农校”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完中)校内当年革命先辈联络密会的旧所“象山书院”,开辟为“开展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基地”,供远道而来的老战士、老前辈们重游故地、牢记初心,让生生不息的青少年、研史者们前来参观、知史明志。

 

       蓬莱中学的民盟先辈们

蓬莱中学始设于1940年秋,时称“蓬溪县立初级中学蓬莱镇分校”,正式建立于1943年,更名为“蓬溪县立第二初级中学”。到1949年,共办8个班(含2个女生班),学生200余人。1945-1996年间,先后在蓬莱中学教书育人的老盟员有:段虚谷、全利甫、余光、孙志周、邓祥筠等。

段虚谷(1904-1977),蓬溪赤城镇人,著名国画家,时人敬称“段山水”。1951年,段虚谷调蓬莱中学(大英中学前身)任校长。他在任职的三年中,主要做好了以下三件事:(一)根据党的指示,学校要尽快复课,学生要全部入学,教学工作要迅速走上正轨。在1951年寒假期间,他用15天时间将蓬莱镇几个乡镇小学的老师组织起来办“学习班”,学习党的教育文件,宣传党对教师的政策,消除了教师心中的疑虑,动员教师在寒假中把学生入学的思想工作作好,为“老三区”(今大英县辖区)的中小学生复课作出了贡献。(二)抗美援朝中,他向全校师生宣讲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大力动员师生捐钱捐物支援前方,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志愿军,保家卫国。学生李廷文等踊跃加入了志愿军,全校师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三)1952年5月,中国民主同盟蓬溪区分部发展组织,共有5名教师入盟,其中蓬溪中学3名(含余光),蓬莱中学2名:先进骨干教师邓祥筠与孙志周。此后直到1997年,按组织发展规定,蓬莱中学再没有发展盟员了。

全利甫(1929-1982),蓬溪常乐乡人。著名地下党员、地下盟员,曾任“中共常乐乡地下游击队”副队长,负责保卫党组织、袭击敌军,曾活捉敌军需处长。解放后,历任蓬溪团县委书记、中共蓬溪县委办主任(代理)、蓬溪县志办主任。1954年秋,全利甫任蓬莱中学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解决大量初中毕业生“升学难”问题,他同学校其他领导共同不懈努力,创造条件,力争蓬莱中学招收高中班。1956年秋,经上级批准,蓬莱中学终于升格为高完中——“四川省蓬溪县蓬莱中学”,当年招收高中新生两班90人。从此,蓬莱中学产生了质的飞跃,奠定了新的发展基础。全利甫工作勤奋务实,深受广大师生及社会各界赞扬。在“文革”中,他遭受不公正待遇,蹲“牛棚”,遭批判,历尽折磨,身体变差,但他无怨无悔,始终相信党,相信群众,相信自己,相信历史公正无欺。1979-1982年,全利南再度调任蓬莱中学副校长,分管政工、后勤工作。他狠抓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整顿党纪党风,努力清除了“文革派性”余毒,端正学校后勤工作“为教育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方向,使蓬莱中学“教书育人”的良好传统逐步得到恢复。他对同志满腔热忱,对工作忘我投入。新编《蓬溪县志》载:“全利甫寒暑假从不离开学校,总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他大便出血多年,食量日减,也未离开工作住院治疗。”1982年2月,全利甫调任蓬溪党史办主任,9月调任县志办主任,带病坚持工作,终因患直肠癌住院治疗无效,于9月20日在成都逝世,享年54岁。

余光(1926-1996),蓬溪县宝梵镇人。1949年8月毕业于国民党“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重庆大学前身)化工科,参加教育工作。1952年入盟(在蓬溪中学),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于1961-1969年、1978-1984年,两度担任蓬莱中学(今大英中学)副校长、校长,1973-1978年,任校“革委会”副主任,1984-1989年,任校党支部书记。

余光一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在蓬莱中学工作近30年(1961-1989)。他对教学工作勤奋严谨,乐学好思,学识渊博,不断开拓,勇于进取;在化学教学领域造诣精湛,曾在全国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曾担任“1966年全国高校招生化学科命题组成员”。在老绵阳地区素称“化学教学王牌”,在全省乃至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界享有较高声誉。余光的大半生是在蓬莱中学度过的,他长期主管学校教学工作。在教书育人中,他不仅率先垂范,更是千方百计加强教学研究,充分调动全校广大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蓬莱中学多次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声名远播。尤其是1964年,因教学成绩突出,蓬莱中学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红旗学校”。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无私奉献、辛勤耕耘、不懈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他因此曾多次出席省、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会议,党和人民赋子了他崇高的荣誉。

余光艰苦朴素,平易近人,衣着俭朴,恪守清贫,从不接受宴请馈赠。他平时笑口常开,从不轻易批评、指责别人,即使对犯有这样那样错误的人,他总是以无限的热情去唤起他们对工作的信心和生活的勇气。1989年,他光荣退休以后,仍心系蓬莱中学的发展,关心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耐心细致地给学生答疑解惑。

余光的一生也历经风雨坎坷,在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动乱”中,蓬莱中学是重灾区,他始终以坦荡的胸怀迎接各种挑战,甚至遭受恐吓威胁,诬蔑辱骂,拳脚相加,也始终保持着一个老党员、老盟员的本色。1996年5月14日,中共蓬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邓芳修代表县委、县政府,在追悼余光不幸逝世的悼辞中这样说到:“余光同志是一位人民的好公仆,党的好儿子,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的逝世是蓬莱中学的一大损失,也是蓬溪教育事业的一大损失”。“他高尚的人格、深邃的知识,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生,烛照着他们的灵魂,他是青年学生的表率和良师。”

孙志周(1925-2017),大英县蓬莱镇人。1949年毕业于“成都高级工业专科学校”物理科,受聘于蓬莱纺织厂任技师。1951年8月,任教于蓬莱中学。他鼎力支持段虚谷校长主持学校工作,为“老三区”中小学尽快复课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学校难得的政工和教学骨干。翌年光荣加入民盟,升任教导主任。他政治思想过硬,教学业绩突出,1955年调蓬溪“老二区”任隆中学任教导主任。1958年河边中学成立,调任该校副校长,主抓教学工作。1962年,调象山中学任教导主任,直至退休。

孙志周德才兼备,忘我工作,生活严谨,平易近人,学养扎实,是蓬溪县中学物理教学的行家,深得学生爱戴、同行钦佩。在“文革”中,他被“造反派”诬蔑为“漏化地主分子”“组织学生收听敌台”(实为教学生收音机知识、培训“调台”技能),惨遭迫害,性命垂危,经抢救生还,但声带已遭破坏,再也不能登台授课,直到“文革”结束,冤案才得到平反昭雪;他热泪盈眶,写下“虽罹劫难心不变,教书育人志何移。”仍以伤残病体,勤恳参加学校教务处工作,刻钢板,印资料,打水扫地,任劳任怨。退休回家后,他仍手不释卷,无偿教导街道孩子勤练毛笔书法。孙先生真是:勤奋执教一生,殊荣屡获;虽遭“文革”劫难,宠辱不惊。

大英建县以后,民盟组织新生。成立会上,孙老热泪纵横。“我成‘民盟孤儿’已经45年了,今天又回到了‘家’。”大英盟组织开会学习,已期颐高龄的孙老,经常步行到会,很少缺席,常回顾民盟光辉历史传统、激励新盟员不忘初心。孙老于2017年3月3日仙逝,享年92岁。笔者作《悼恩师》致哀:

噩耗惊闻恸泪奔,先生驾鹤赴祥云。

勤培桃李师尊慧,满座春风教授勋。

劫难蒙冤心不死,真金烈火玉仍存。

青山绿树魂归处,万古音容励后昆。

回顾民盟先辈在大英的历史足迹,有三条经验值得记取:一是始终依靠党的领导,坚持党盟合作并肩战斗;二是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的作用,团结进步力量为共同理想目标不懈奋斗;三是坚持努力搞好自身建设和本职工作,奠定好参政党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