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8-08]
文章来源:民盟成都市委会
作者:民盟成都市委会


杨学宁,男,汉族,四川绵阳人,1960年4月生,2017年1月入盟,民盟成都天府新区支部盟员,成都市芙蓉文化研究会会长。

 

“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这是《成都古今记》中对孟昶为爱妃花蕊夫人在城墙上下遍植芙蓉,芙蓉秋日绽放的盛况记载。2018年9月28日,坐落在武侯区、占地1800余亩的“天府芙蓉园”再现了这一历史盛况。“东邻槛外芙蓉花,初开粲粲如朝霞。”这天,园内3万株、23个品种的木芙蓉在和煦的阳光中竞相争艳,游人们纷纷拍照留影,美不胜收,大饱眼福,首届芙蓉花节在此隆重揭幕。

天府芙蓉园是成都市在“擦亮蓉城名片,打造芙蓉文化产业”推进中的项目之一,是全球品种最全最大的芙蓉花观赏园。它为蓉城市民提供了又一个休闲的后花园,是成都芙蓉文化发掘传承的一个载体。在这里可陶醉于花海,感受芙蓉的清秀和美艳,又可寻味成都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记忆。

开园当晚,武侯区常务副区长张亚丹见到著名芙蓉画家杨学宁时很是高兴,热情地握住他的手说:“谢谢杨老师!没有你,就没有天府芙蓉园!” 这是对杨学宁多年持之以恒倾情倾力推动芙蓉文化的感谢与肯定。

杨学宁一位画家,为何会获得领导如此感谢与评说?

一、唤“芙蓉出水”

杨学宁,一位昔日的四川日报美术总监,一个对芙蓉花一往情深的职业画家。用他自己的话说,芙蓉是他的情人,但这个情人他不能够独享,它应该是大众的情人,是成都这座城市的情人。可是他发现,人们对它识不深,情未至,爱尚远。因此,从2010年起,他放弃了川报美术总监稳定的收入,成为职业画家,从此与芙蓉花结缘,走上了艰辛漫长的推动、传播芙蓉文化的征途.

芙蓉的美丽和临寒拒霜高洁品格,自古代就受到白居易、苏东坡、屈原等诸多大诗人大文豪的吟诵,也在许多大画家的笔下吐露芳香。却从未有人在用画笔描绘它的同时,系统地关注挖掘芙蓉花背后的故事;梳理总结芙蓉花的精神文化内涵;强调诉说芙蓉花对于成都这座城市的文化产业价值;高举弘扬芙蓉花这一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

杨学宁不但画芙蓉,更研究芙蓉,研究芙蓉历史文化与成都这座芙蓉城在精神文化方面的渊源与关联,芙蓉在传统文化中作为幸福文化的代表符号与成都这座最具幸福感城市符号的高度契合。芙蓉应该是同武侯祠、金沙遗址、杜甫草堂一样,是成都的文化名片,而芙蓉花更是,根在千年前、花开千年后,千百年来与蓉城民众相依相伴的活名片。而就是这样一个独特鲜活的城市文化名片,正在被当下的的人们淡忘,一个庞大的城市文化艺术产业被这座城市忽略,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幸福之城见不到作为幸福符号象征的芙蓉花,而樱花、郁金香、薰衣草等外来花卉却被蓉城人追捧。他觉得这是对本土传统文化价值缺乏认知,是文化自信的缺失,深感痛心和悲哀,也唤起了他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执意要用自己的绘画艺术,诠释弘扬芙蓉文化,将芙蓉精神内涵挖掘出来,推广开来,对抗淡忘,唤“芙蓉出水”。

 

二、芙蓉的魔力

杨学宁开始醉心于与芙蓉的对话之中,用情,用爱,用艺术的色彩,品其精、其气、其神、其韵。经过融入灵魂般的感悟与创作,2011年,杨学宁带着他的的芙蓉花油画作品走出了国门,参加了由国家文化部、外交部在委内瑞拉举行的当代油画艺术展。紧接着,欧洲、美洲、中南美洲、亚洲都留下了杨学宁展示宣传芙蓉文化艺术的足迹,杨学宁芙蓉花作品常被作为中方礼品赠送展览主办国的文化部、博物馆、艺术宫、大使馆等收藏。2013年中国驻委内瑞拉大使馆与委内瑞拉人民政权文化部举办的庆祝两国建交40周年庆画展中,中国使馆与委内瑞拉国家美术馆从20位画家40余幅作品中选中了杨学宁的具有美好寓意的芙蓉作品作为展览巨幅海报、发布会、邀请函、外墙宣传等宣传品的主打油画,他们认为芙蓉花的雍容华贵、喜庆吉祥与庆典活动的欢乐气氛相吻合,也对映了拉美人民奔放热情的性格。

仅在中南美州,杨学宁的芙蓉花就在不同的国家绽放6次,而主办方对杨学宁的芙蓉花作品一次比一次重视,一次比一次给的待遇高。杨学宁认为这得益于芙蓉花所传递的美好寓意,契合了中国文化走出去所传递的文化理念。正如2015年杨学宁在智利举办的中国当代油画展开幕式上,代表中国艺术家团队发言时讲的:“芙蓉花在我的家乡是象征幸福的花卉,同时它还包含有,在人们追求幸福的同时需要宽容和包容的含义。希望我们两国人民在芙蓉花的伴随下,在相互宽容互相包容中共同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

杨学宁为自己绘画的选题感到欣慰。2012年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在成都举行,中外艺术家的作品同时展出。成都的友好城市,法国蒙彼利埃市的女市长佩拉·大南在一幅展览的作品中,看到自己城市市政广场的雕塑与成都的市花芙蓉出现在同一幅油画作品中,倍感亲切和珍贵,在这幅画前停留很久,要求与作者见面,杨学宁在工作人员带领下来到女市长面前。女市长说芙蓉花作为连接两座城市的文化艺术纽带真是绝佳的创意。

杨学宁的芙蓉画在国外热了起来,在本土却没得到应有的热度,真是应了那句“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古话。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他高兴不起来。在他心里,芙蓉花是成都另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它与大熊猫应该是成都市的“一城双骄”。蓉城作为它的主人,应该擦亮自己的这张名片,打造自己的芙蓉文化产业。但在一项春节期间关于成都印象的游客调查显示,一万名接受调查的游客中,知道成都别称“蓉城”的比例超过90%,但关于“蓉城”来历,仅1%的人能说出是因历史上曾满城遍植芙蓉花而得“蓉城”之名。

杨学宁深感要真正“擦亮”这张蓉城名片,还任道而重远。

尽管早在1983年5月,成都市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决定正式命名芙蓉花为成都市市花。然而,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这朵蓉城之花也随其历史文化的悠远渐渐被淡忘。新的时代,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都,一直在被外来的新鲜事物吸引,代表本土文化的芙蓉因为易为病虫害等一些原因,种植在减少,年轻人对芙蓉的接触和了解也越来越少。杨学宁期望通过自己的画笔和不断的推广宣扬,扭转这种局面。

 

三、他能做到吗

成都本土人对芙蓉花的淡然态度,也许是因为见多不惊。但杨学宁觉得,更主要的原因是对芙蓉的历史文化、芙蓉的美好寓意认识不够、推动不得力。于是他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通过芙蓉画展、朋友、团体组织和自己媒体人身份等多种方式渠道,让市民们和领导们了解芙蓉文化、芙蓉精神,从爱一朵花到爱上一座城,由一朵花牵出一个文化产业链。

杨学宁决定在本土推出自己的芙蓉画展。

第一次芙蓉油画作品展是2011年在安仁古镇,在四川日报社的支持下举办的。第二年6月又在龙泉展出他的芙蓉作品,这次展览由省文联与四川日报社共同举办,打出的主题很响亮:“芙蓉画家绘就蓉城艺术名片”。开幕仪式非常隆重,5位副省级领导莅临现场为蓉城艺术名片的打造站台,众多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华西都市报》罕见的在要闻版第三版给予整版报道。这次画展宣传力度大,影响面广,杨学宁芙蓉油画作品在本土大放了一次光彩,也第一次被赋予了蓉城艺术名片的称号。

一位省领导看过杨学宁的画展后甚为赞赏地说:“杨学宁为蓉城打造了一个精美的文化符号。”

杨学宁对城市芙蓉花的研究发现,由于现在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生活节奏加快,园林部门在路边栽了再多的芙蓉花,人们也很容易熟视无睹。芙蓉花是成都市花,但整个城市缺少一个让大家静心观赏、亲近、集中了解芙蓉文化的地方,他有了打造“芙蓉园”的想法。芙蓉园不只有自然之花,更应呈现芙蓉文化艺术之花,还要把有关芙蓉的展演、绘画、动漫、餐饮、系列旅游文化衍生品,都作为芙蓉园的内容,让芙蓉园成为一个芙蓉文化展示平台。

为实现这一愿望,杨学宁做了很多推动工作。比如,请市人大代表提交打造成都市芙蓉文化产业的提案;请民盟成都市委秘书长以党派力量通过政协会议来推动芙蓉文化这张城市名片。杨学宁将系列构建芙蓉文化和芙蓉文化产业的设想提供给民盟。在2017年的市政协代表大会上,民盟代表作了《以芙蓉为城市形象标识打造国家文创中心城市》的发言。

杨学宁作为民盟盟员,在盟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下,觉得更有责任和压力和民盟一道将芙蓉文化推动到更高的高度。当时他的芙蓉花油画作品正在“域上和美”美术馆展出,他邀请川报领导现场参观,领导在欣赏了芙蓉花油画作品后,聆听了他对芙蓉文化及对这座城市的意义的诠释,芙蓉的文化内涵已被国家文化部门和外交部门认可,芙蓉花作品更是被当作礼品赠送给国外政府部门收藏。

报社领导对杨学宁多年来,不惧各种困难助力,持之以恒坚持推动芙蓉文化的执著与热情深感敬佩,对其就芙蓉文化的解读和铸就城市标志性文化符号,打造芙蓉文化产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感受芙蓉的“福利”“福报”与“福荣”的构想非常认可与赞赏,决定由报社出面向省委写内参,把芙蓉文化现状、能做的文化产业等写成一篇《擦亮“蓉城”名片,打造芙蓉文化产业》的内参呈报了上去。

这份内参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王东明的高度重视,在2017年4月7日作出批示给成都市主要领导。从这年4月起,整个成都的芙蓉花感觉提前绽放了。市委市政府对芙蓉文化有了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芙蓉文化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杨学宁一直期望打造的“芙蓉园”,在市委书记的亲自关心下,应运而生了“天府芙蓉园”。在园区建设部门和领导刚接到这个项目时,并不清楚芙蓉园应该如何呈现,杨学宁便将他多年对芙蓉园建设的创意和思路,无偿的毫无保留的贡献了出来,期望相关部门能够打造一个来了蓉城不得不去的芙蓉园。

成都市政府出台了《“擦亮蓉城名片打造芙蓉文化产业”工作推进方案》,编制市花芙蓉专项规划方案及导则。在《花重锦官城——成都市增花添彩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了《市花芙蓉发展规划》。

看到芙蓉花这朵蓉城城市名片开始熠熠生辉,杨学宁感到无比欣慰。但他觉得要走的路还任重而道远。

四、诗和远方

关注芙蓉、热爱芙蓉、为芙蓉付出的人和团队庞大起来,杨学宁不再是孤军作战。但他发现,人们对芙蓉花的了解常局限在各自熟悉的领域,缺乏全方位的全域性认知和了解,他自己因为多年专画芙蓉研究芙蓉和不断对芙蓉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梳理,反倒成为唯一一个对芙蓉文化全产业链的阐述和推动的“专家”了。

这样不行。成都这座城市应该有一个芙蓉文化的专业研究机构,来对芙蓉花的文化艺术,传统非遗产品、文创产品、实用价值、优良品种培育等等进行研究、交流、推动。

2017年杨学宁提出成立“芙蓉文化研究会”的建议。这个建议一提出,就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文化主管机构、专家学者的支持响应。2019年5月8日,“成都市芙蓉文化研究会”正式挂牌成立,杨学宁被推选为会长。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市花为主题、跨行业的汇聚了不同行业专家学者的研究会。成立会上,杨学宁在发言时颇有感慨地说:“从我钟情于芙蓉到现在,整整十年。十年中正是在座的很多朋友引领着我,指导着我,帮助着我,让我对芙蓉的情感,对芙蓉的爱能够坚持走到今天……”

杨学宁,现实生活中的一名成都画家。他通过绘画艺术让芙蓉花在国内国外全方位的展现,通过对芙蓉文化的象征意义、精神内涵全方位的梳理,向全世界推广、宣扬。通过人大、政协、内参、朋友圈和自己媒体人的优势,不遗余力地让芙蓉文化走向全国、全世界,即使在经费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也从没中断。

《人民日报》的梁记者说,他是在花自己的钱,做政府的事。

省友协常务副会长说,他是在以一己之力,推动成都芙蓉文化复兴。

杨学宁的芙蓉情怀,他执着的精神追求,让我们蓉城的芙蓉花绽放出今天这样的繁华,有了一个新的被称为芙蓉文化的产业。从2010年杨学宁成为专职画家,选定画芙蓉这一绘画主题,立志于推动芙蓉文化,到今天,整整十年。杨学宁十年如一日期望更多的人了解芙蓉花,芙蓉花能养活更多的人,更多人能像他那样,因芙蓉而享受到“福荣”,让整座城市受益于芙蓉的“福祉”。十年的不懈努力,他做到了,更多的人参与并受益于这朵蓉城的城市之花。这也让他成为成都人公认的芙蓉文化代表人物。

现在,关于芙蓉,杨学宁还有很多愿望。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成都能够有一个真正呈现芙蓉文化全产业链的空间平台,有一个来了蓉城就一定得去看看的芙蓉文化园区。芙蓉这一幸福文化的象征符号,这一成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城市符号,能够为蓉城人民、全国人民、世界人民带来“福荣”“福报”,成为人们争相分享的祝福、祈福的美好信物。这是他心中的“诗和远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杨学宁是个执着而不忘初心的人,相信他会不遗余力地继续为之奋斗和付出。(杨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