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9-08-14]
文章来源:张澜纪念馆
作者:张澜纪念馆编辑部

  

私立南充建华中学是在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九三九年春建校的。一九三八年秋,中共南方局为开拓教育界统一战线阵地,周恩来同志约会在重庆的张澜先生,建议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家乡南充办一所富有革命朝气和民主气息的学校,培育造就于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才。

按照党的指示和张澜先生的意图,原成都大学毕业后在南充从事教育的贾子群等,约集南充一批地方民主人士伍非百、杨达章、奚致和等人,四处奔走,积极筹建学校。大家一致推选张澜先生担任名誉校长,原成都大学毕业生姜炳新、阳楚卿、王荫槐分任校长、教务主任和事务主任,罗克正、吴隽灵、王理承、崔明元、何鸣歧等为各科专任教员。校址选在大西门外的三圣宫(当时庙里香火冷落,仅有两个道士,被劝移他寺)。加上实业局让作教舍的工蚕房和买了几十间街房进行改造维修,教室宿舍基本得到解决。

一九三九年春季建华中学开始招初中男、女生各一班,约八十人。这年暑假,校长姜炳新、教务主任阿楚卿应聘离校,学校发生严重困难,发起人及学校师生恳请张澜先生任校长。一九四零年张澜回南充后商请当时南充专员鲜英和奚致和出任校董事会正副董事长,自己出任建华中学校长,聘请原成都大学学生吴石隐任教务主任。此后两年多时间内,张澜先生多数时间住在建华中学。他见学校场地狭窄,而三圣宫隔壁国民党新九师奉调出川抗日,先生便找专员鲜英说通该九师师长杨晒轩,把营房让给学校,继而又通过奚致和借来实业局的苗圃地作操场。又聘请了一批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作教师。由于先生运筹帷幄,建华中学略有规模,在地方上站住了脚跟。

一九四零年初一班学生毕业,学校开始招收高一班六十多人,女子高中班四十多人。以后建华中学每年春秋两季同时招收初、高中新生。后因先生常有国民参政会活动和筹建中国民主同盟事务,一九四三年下期请留日的张幼房先生接任校长,自己作名誉校长。为了维护建华这个抗日民主保垒迎接解放的革命据点,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中共南方局组织部长于江震指示贾子群“要坚守建华中学这块川北党组织的革命阵地,扩大活动范围”,并告诉他:“周恩来同志和张澜先生当面约定,建华中学由张澜作校长,把学校办成一个革命据点。”一九四六年春,贾子群、赵其文等到职,建华中学出现了新的革命局面。一九四八年下年由于岳武起义失败,贾子群、赵其文等被迫转移。由国民党重派吴曼阳继任校长,吴在师生大会上宣布“抚顺、搁平、摆正”为其“施政纲领”。军训教官王灵东也赤膊上阵,妄图扑灭革命烈火、革命师生在反动派掀起的逆流中抗争,直到解放。

张澜先生作建华中学校长时,治校有方,学校民主进步空气很浓,享有川北民主堡垒的美称。课堂设置和各项制度正规化,以“说仁说义”、“有守有为”严格要求师生,注意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道德品质,曾著有《四勉一戒》一书勉励师生。建华中学教学质量很高,声誉日盛,特别是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建华由民主堡垒到革命据点的历史转折。

    面对国民党破坏“双十协定”,在前方对解放区发动武装进攻,在后方镇压学生运动,屠杀革命人民,国共两党关系紧张的局势,建华中学进步与反对、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势力展开了殊死搏斗。大批共产党员如贾子群、赵其文、刘传茀、李嘉仲、袁观和进步教师熊扬、黄道庸、唐征九、秦达远、张静虚、谭昌黎、冯国武、何云澄、张克正、张默生、张崇古、陈古松、黄天明、何竺、杜远。进步学生代表衡超伦(“崇生自治会”主席,地下党员)、吴至善、郭直针、杜泽均、廖厚江、赵淮清、何顺帆、扬定远、彭森、徐德懿等不仅按党的指示在校内团结进步师生坚守建华这块革命据点,还分别在南充、西充、盐亭、巴中、蓬安等县联络进步力量,宣传革命理论,发动农民、知识青年开展抗丁、抗粮、抗税斗争,迎接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