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1-07]
文章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作者:王世德

1997 年春天, 民盟四川省委让我到凉山大学参加一项调研工作。短短几天的所闻所见,使我感慨甚深, 给我教益其多, 我最为突出的一点感受是: 民主党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为了祖国的富强进步,团结奋斗, 作出了无私奉献。

凉山大学是楚图南、费孝通、钱伟长等 84 位知名专家发起, 在中央、省、州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 由民盟四川省委、重庆市委创建的一所民办公助、以工科为主、经国家正式承认的 、重点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类实用型专门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

1983年, 民盟盟员、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年逾古稀的鲁承宗( 后为第一任校长, 现为名誉校长之一),带领 10 多位成员,在一所旧工厂的废墟上筹备创办凉山大学。学校于 1984 年 7 月 23 日正式诞生。1985 年起被纳入全国统招计划。

办起了学校, 首先要有学生。当时报名者很少,需要八方奔跑, 四处宣传, 开拓生源。 1985 年 8 月,逼近第三批录取新生时, 火车因垮方停运。招生工作组的 4 个人, 为了按时赶到省城录取场, 只好改乘校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车到荥经,大雨滂沱,坡陡泥滑, 左山不断垮塌,右边是万丈悬岩, 汽车不能前进。他们一步一挣扎, 爬过险坡。当晚 10 时许, 他们赶到省招办, 胜利完成录取新生任务。

凉山大学地处边远,交通不便,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差,经费少, 很难负担大量专职教师所需经费。为此,民盟利用自身优势, 负责聘请教师,推荐了很多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他们不计报酬,奔向凉山, 认真执教。他们说 : “我们不是为赚钱,而是为凉山州雪里送炭” 。这种肝胆相照的奉献精神是凉山大学创立12 年来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 也是学校继续发展, 成为跨世纪新型大学,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的保证。

凉山大学远离西昌市 10 多公里,中途横亘着一条长河。雨季来临,山洪爆发,河水泛滥, 车不能过。师生往返,需要强者背负弱者,或者结队搀扶, 在没胯的激流中艰难前行。夜间偶有重病师生, 进城求医,则需抬担架, 照手电,破浪前进。后来,政府拨款修了桥, 从 1986 年起就再也不受此苦了。现在已过古稀之年的原教务处长朱明筠, 在纪念艰苦建校 3 周年时, 写了一首诗,反映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矢志为边育后生,

艰难创业忆常新。

颓垣燕绕三石鼎,

洪水浪推两岸人。

劈棘披荆幸有路,

吹沙漉石可到金。

三年功绩来不易,

改革声催戮力行。

凉山大学建校 12 年来,已先后招生 2251人, 毕业学生 1449 名,学生 90%以上扎根在凉山州 17 个市县,从事建筑、矿冶、机电、交通、环保、财经、政法等工作, 很多人已走上领导岗位。少数民族学生在毕业生中占 10%, 有 16%的在校生分别来自彝、藏、苗、侗等 12 个少数民族。他们就近报考就读, 毕业后又回到故乡 ,为建设家乡出力。

凉山大学由费孝通、杨汝岱、钱伟长、丁石孙等任名誉董事长, 中共凉山州委副书记骆玉祥任董事长兼校党委书记, 费孝通任名誉校长, 盟员欧阳道任校长兼董事会秘书长,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职工合同制、学生不包分配、双向选择制。这符合中国国情, 有中国特色。 1988 年, 国务院授予凉山大学“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胡乔木题词赞誉它是“中国新教育的一面旗帜” 。1992 年、 1993 年, 学校又获“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 、 “全国智力支边扶贫先进集体”称号。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主办的《四川统一战线》1996 年第 1期评价说: 凉山大学有一个真正风雨同舟的领导班子。这是政令畅通、步调一致的有力保证。中央电视台 1994 年曾在黄金时间播出的《肝胆千秋》电视系列片中着重介绍过凉山大学。

凉山大学所体现的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精神, 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团结奋斗的精神, 将鼓舞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