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1-21]
文章来源:盟省委宣传处
作者:吴正德
 

新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责任

 

吴正德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发生着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从世界范围看,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国际竞争十分激烈,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互联网已成为无国界的大众化交流工具,为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提供了技术支撑。从国内发展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获得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已达总体小康水平。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型,改革面临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重大难题。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部工作就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的必然选择。

    当今时代的深刻变化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加强人民政协工作,更加充分地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民主党派应该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敏锐洞察时代发展趋势,深刻理解执政党为适应新时期发展所做出的调整变化,正确判断自身历史方位,及时感知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主动承担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

    一、新时期民主党派的重要作用凸现民主党派的特殊地位

    政党的产生和政党政治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入现代的时代标志,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选择。循着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到,民主党派的政治地位是随着我们对现行政党制度的认识不断深化而逐步提高的,也是现行政党制度在我们国家总体政治格局里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所决定的。

    当前,国家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以及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趋势必将对我国今后的发展轨迹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是社会成员原有的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和重组,并进而导致不同利益群体在社会理念和价值取向上的分化。社会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分化最终又会以经济利益冲突、文化价值冲突、政治诉求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另外,国际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技术使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交流更为快捷。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人们对政治权利的要求、对社会管理的参与、对政府决策的知晓、对权利运行的监督的愿望会更加强烈。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执政党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构建和谐社会不是要消除社会分化或者否认社会多元,而是要在正视社会分化的前提下,“必须通过有效途径来实现我国社会多样性与一致性的有机统一”①。当前,通过政策技术层面的改革措施来完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法律政策体系、民主监督体系、利益分配调节体系,将收入差别和社会分化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是十分急迫的。但更长远、更为根本的更需要通过政治层面上的制度设计建立通畅、公正、规范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来保证不同利益诉求能够及时、有序、充分得到表达,进而实现最佳整合。

    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②。在制度上,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识,政党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支柱。而以“一党执政、多党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体现了和谐社会本质要求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第一,我们实行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体现的协商民主以及由此形成的“和而不同”的政治氛围,能适应社会分化形成的利益多元化趋势。第二,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构成复杂的大国里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能引导各种政治力量的有序参与。但是,客观地说,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和主观认识水平的局限,时至今日,民主党派的作用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政党制度本身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充分地彰显出来。

    民主党派既是我国政党制度的实践主体,又是人民政协中的重要组成界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宽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渠道,规范有利于民主党派更好地履行职能的机制,让民主党派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方面,民主党派处在参政党的特殊位置上,通过其成员深入调查研究,将掌握的社情民意、群众意见、社会矛盾以及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与执政党一道认真探讨和充分协商,可以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有序表达、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得到及时化解创造必要条件;通过认真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有利于执政党遏制腐败、制约权力、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决策体系中,民主党派承担着辅助决策的功能,通过充分发挥其智力密集和地位超脱的独特优势,在对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分析所提出的建言,有助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重大决策中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减少决策失误,作出正确决策。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如果不能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政治地位无论多高,都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所遗弃。虽然历史选择了民主党派,但并不能等于就是今天和未来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与执政的共产党一样,都面临怎样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问题。有为更有位,民主党派在新时期重要作用的发挥,必将凸现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特有的政治地位。

    二、知识分子的良知是民主党派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支柱

    民主党派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政治联盟。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演进中,知识分子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当长的时期,由于社会分工的粗放,他们可能是某个或几个学科的专家,但他们都超越了学科的限制,成为各种价值观念的发现者、立法者、批判者和代言人”③。无论他们是进入了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士大夫,还是在民间私塾依靠教授孩童为生的穷书生,其中都不乏有独立于权力之外而自由思想的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是华夏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洗涤。因此,民族文化里的核心价值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他们的思想和言行之中,从而逐渐形成了我国知识分子完整的价值体系与丰富的人格品质。概括起来,就是知识分子的良知。知识分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也是良知的代表,是社会的风标。

    良知就是知识分子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屈原“哀民生多艰”,还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无不说明知识分子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百姓安危紧密联系的,其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之心至今令人感动。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是贯穿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一条主线。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官本位盛行的封建社会,在以民为本的知识分子眼里,为民请命的意义是大于为君王效忠的,甚至超过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因此,良知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是因为他认为在当时的旧中国更需要用思想来唤醒人民,用精神来激发斗志。在鲁迅先生眼里,那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才是“民族的脊梁”。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分子是有知识文化的人,但仅有知识文化而缺乏社会良知的人不能算作真正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的良知体现在是非的明辨和真理的固守。知识蕴涵着思想,思想是人理解世界的一支烛光,也是让人充实地生活的一个支柱。知识分子是有思考能力的人,也是有思考责任的人。正是知识分子不懈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探寻真理,明辨是非。

    良知还体现为知识分子的人品修养。中华文明的政治道德文化,是通过志士仁人高尚的文化教养和人格操守来熔铸、承传和体现的。“修身”被视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条件,“吾日三省吾身”被历代知识分子所尊崇。即使是生不逢时,也要洁身自好。诚信、礼让,谦虚、包容,正直、公道——都是我国知识分子必不可少的传统美德。

    从历代知识分子身上承传下来的上述品质必然会或多或少地融入今天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折射到今天的知识分子的行为和思维之中,并进而影响到知识分子政党对自身存在价值和历史方位的认识和判断。今天的知识分子虽然他们的知识结构、理想信念、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甚至是发生了巨大的分化,而在价值观念上却始终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核心理念,在思想行为上却始终透射着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情怀。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类型的政党。正如民盟的先驱们曾多次公开申明,“我们对于责任,更比地位感觉重要”。④“中国民主同盟能否在将来的中国政府中担任一种重要的角色,那是次要的,头等重要的是民盟拥护的理想,要在中国胜利。”⑤他们不以夺取政权为目的,而是以民族兴旺为己任,以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为最终目的。

    透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的民主党派是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的政治联盟。“以信相守、以情相感、以诚相召”⑥是其赖以凝聚成员、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法宝。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传承和由之形成的精神支柱,今天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的民主党派才具有了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

    三、推动社会进步是民主党派社会责任的全部内容

    进入新世纪以来,执政党在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执政党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和改革开放的制高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既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既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个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一致认同的社会价值取向,也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各民主党派高度认同的奋斗目标。新世纪新阶段,作为与执政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动员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服务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是时代赋予参政党的重要使命,也是民主党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认同的根本途径。

    从民主党派的构成特点和政治职能出发,结合政党的一般社会功能来看,当前,民主党派要推动社会进步就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历史责任,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一是促进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经济的充分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许多问题和矛盾的产生都是因为经济落后、发展不充分所致。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基于对新世纪之初,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提供的难得的战略机遇的把握,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作为参政党,理所当然应该对发展的现实意义与时代要求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自觉地将促进发展作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民主党派可以在这样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注意发挥智力相对密集的优势,积极为执政党在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权衡利弊、选择最优方案提供必要支持。二是努力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参政议政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纵观经济社会全局,着眼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与地方党政合作,努力探索民主党派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路子。此外,还应引导和带领党派成员立足本职,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竞争力的增强贡献力量。

    第二是构建和谐。今天我们在社会和谐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难以避免地产生的新的社会利益矛盾”⑦,也与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型中民主法制建设滞后、社会公平与正义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有关。因此,从长远看,要实现真正的和谐、长期的稳定,必须在提倡效率的同时构建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完善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而这些需要广泛听取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需要不同利益群体的相互沟通与协商、妥协与协作。民主党派及其成员联系着广泛的群众,能更多地反映和表达不同群体的具体利益与要求。因而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民主党派就能成为执政党及时掌握民情、体察民意、倾听民声的快捷通道,成为政府化解矛盾、确保稳定的重要依托。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如果单纯依靠行政强制的手段和堵塞言路的办法,也许可以获得一时半会的社会安定,但这种稳定只能是表面的、暂时的,是不可靠的。因为这种做法并没有真正化解矛盾,而只是将矛盾掩盖了起来。可是被掩盖的矛盾迟早要爆发出来,搞得不好或许会以更激烈、更悲惨的方式爆发出来。因此要获得社会真正的和谐、长久的稳定,民主党派必须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真分析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原因,为执政党不断完善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提出好的建议。

    第三是关注民生。任何一个政党,只有将自己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充分尊重民意,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最大限度地将有限的政党资源投之于大多数民众的福祉,才能获取生存发展的土壤、水分和阳光。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深化改革引发的矛盾日趋复杂、尖锐,民主党派如果没有对民间疾苦的深切体贴,对改善国计民生的高度关注,对缩小贫富差距富有正义的呼声,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给予极大的关怀,并为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而努力,那么,民主党派就会失去存在的根本价值,民主党派的社会地位便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关注民生、参与国是。要积极发挥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实职、特约监督员的重要作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投身于改革实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要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民主党派成员和所联系的群众思想上与党同心,政治上与党同向,行动上与党同步,坚定信心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民主党派要热爱人民,就必须真诚维护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社会分化日愈突出,社会各阶层的具体利益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些问题都是在发展中出现的,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以解决。执政党正在不断地调整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这就需要与社会有着广泛联系的民主党派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深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通过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等途径,与执政党一道共同探寻适应我国国情的有效对策。

    第四是推进民主。民主是现代文明的核心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与黄炎培的一次对话中讲道,我们已经找到了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个周期律的新路,就是民主。中国国情和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⑧。其中,后者即是我们所讲的政治协商,它是充分体现我国政治制度包容性和有序性的民主形式,执政党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对于确保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最终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之中,作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战略决策。民主党派作为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参政党和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政治协商,在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责无旁贷。首先,民主党派要高度重视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协商,要对协商的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整合党派资源,形成集体意见和建议。在协商中要讲真话、出实招,顾全大局、求同存异,获得共识。除会议协商外,就事关国计民生全局的一些重大问题要主动以党派的名义向中共提出书面建议。其次,民主党派也要善于运用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以主人翁的身份搞好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积极参加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等各种会议和内部的座谈会、协商会,根据党委的工作重点和政协拟定的协商议题,作好充分准备,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特别要注意调动党派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履行好委员职责。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与执政党一道不断探索和推进政治协商与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让政治协商这一重要民主形式永远充满生机活力。

   

注:

    刘延东《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构建和谐社会》(《人民日报》2005225第九版)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81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3

    佘江涛《知识分子角色和使命的转换》(《中国教育报20051027》第11版)

    曾昭伦《中国民主同盟的历史、主张、理想及国共两党的关系》(《民主报》19461019

    曾昭伦《中国民主同盟的历史、主张、理想及国共两党的关系》(《民主报》19461019

    《以信相守、以情相感、以诚相召是统一战线的精神支柱》(刘明华《风雨兼程冯克熙》)

    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块基石》(《理论动态》1658期)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20065号文件)

(原载于《四川民盟》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