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09-02]
文章来源:民盟成都市委会
作者:民盟成都市委会

黄炎培先生(1878—1965),字任之,上海川沙人。清末举人,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等职。1941年3月19日,黄炎培和张澜、沈钧儒等在重庆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被公推为民盟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年,发起筹组“中国民主建国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重要领导职务。

黄老是一位民主运动战士,我国职业教育的倡导人。他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有技术专长和管理能力的人才,联合了教育界、实业界的有识之士,冲破“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封建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束缚,以“为国家建设,为社会谋福利”的宏愿,提出“职业教育救国”的主张,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双手万能,劳工神圣”的口号,于1917年发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先后在上海等地兴办“中华职业学校”及补习学校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并对改革近代学制,推动爱国民主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1941年,为了利用都江堰灌区的农田水利自然条件,以发展川西平原的农业生产,准备在渠首灌县创办 “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经选定县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次年暑期,黄老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进行筹划,以法币二万元为押金,与丰都庙经管人签订了房地租约,并在当地购置水田二十余亩,为农场添置耕牛、农具,以配合学生实习之用。

1944年初,筹备就绪,由沈肃文先生任校长。二月开学,招收第一班,黄老偕夫人姚维钧亲来灌县,主持开学典礼。他在会上说:“耕者必读,不读则不知礼义。读者必耕,不耕则不知稼穑之艰难。要使学生养成身心习惯,以后乃知耕读终身,互不相离。”黄老于开学后留灌数日,与地方人士亲切交谈,宣传职业教育救国的主张。在灌期间,为学校制订和书写了“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也是黄老处事待人的格言)和“手脑并用”的学风。校长沈肃老对校训作了解释,说:“这四句话不是平行并列的,中心是探求真理,只有掌握真理,才能明辨是非,也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

农职班学制为三年,招收新生甚严格,除笔试外,并由校长口试。1944年春季,招第一班初级农艺专业十名,次年春,招第二班二十名。除开设普通初中基础学科国文、数学、理化、体育外,重点开设作物、土壤、肥料、气象、测绘等农业知识课。教学贯彻“少而精”和“实用”的原则,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并结合理论进行实习。如在国文课中,结合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评论,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和观察能力。在农业知识课中,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的方法。如在上第一堂作物课时,便是到秧田中去识别和拔除混在稻秧中的稗子。学校除两人是专业课教师外,其余课程都是请地方知名人士和县初中教师兼任。

学校关心学生智、德、体、美的发展。十分注意学生的思想修养和文化知识与生产技能的培养。沈肃老亲任政治课和国文课。并亲自编选和刻印教材。教育学生既要有革命的理想,又要有高尚的情操和服务社会的真才实学。学校反对学生死读书做书呆子。常由“职教社”自重庆寄来《新华日报》、《群众》和《国讯》等报刊,供学生课外阅读。以养成学生从小就关心政治时事的良好习惯。在黄老和“职教社”的关怀下,经常邀请一些民主人士和进步教授来校讲学和演说,如沈志远先生主讲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李相符先生(新中国成立时任林业部副部长)主讲的题目是《劳动创造世界》,不断提高学生认识和启发学生觉悟。“职教社”钟道赞先生也从远道专程来校视察。1945年初,黄老还在《国讯》上撰文介绍学校情况,同时也摘登几封学生给他汇报学校成绩的信件。

学校建立董事会,黄老亲任董事长,刘航琛(当时的四川省财政厅长)、杨卫玉(建国后任过轻工业部副部长)等任副董事长,共有董事四十多人,都是知名人士和地方人士担任。董事会筹商办学大计和筹集办学资金。学校经费全由董事会募集维持。第一学年,只有入学时得分最高的考生李国铨(灌县蒲阳人,现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享受公费待遇,其余都是自费入学。第二学期以募捐收入解决了学生生活费用。学校办学条件艰苦,设备简陋,但学生纪律严明,学生全部住读,因无专职管理人员和校工,一切均由学生自已管理。白天在“丰都天子”殿前上课,夜间在昏暗的油灯下攻读。三餐由学生轮流做饭,1945年春天,一位印度访华团的代表来校参观,见到学生们边做饭边读书的情景,十分惊讶和赞佩。沈肃老把对学生的要求归纳为“诚实、自动、前进。”所谓自动,就是要在个人修养和文化学习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所谓前进,就是要努力赶上时代步伐,沈肃老并以为“诚实是基础,自动是力量,前进是方向。”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给灌县地方接办。在学校创办一年多的时间里, 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普遍反映,思想觉悟和文化知识都得到迅速提高,并明白了许多事理。1945年刚从苏联归国的沈远志先生来校讲学时,讲的题目比较深奥,但在看了学生们的听讲记录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却使这位著名学者为之惊奇,高声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