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了,猝不及防。
一道静默令,校门成了我们高攀不起的一个梦想。
在等待重逢的日子里,不容落空的,还是那些关于“课”的愿望与担当。
疫期录课:主动担责挑大梁
一生之际在少年,孩子们的成长耽误不起。
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我领到了“同心抗疫”线上课程的录制任务,从建团、沟通到协调、指导,电话不分白天黑夜地打到发烫。为了抢时间,录课团队夜以继日,时常忙碌到深夜;为了保质量,磨课小组通过电话、微信、钉钉等方式,认真把控好每一个细节。我在录课的过程中,因久坐而引发腰肌劳损,常使我疼痛难忍,常常半躺半坐在太空椅上,忙碌一整天……
我和教导处的费家群主任分工:她负责把关数学组,我负责其他。费主任感叹地说,这“把关”二字,说时容易做时难,它所需要付出的心血、要关注的细节,未在其中的人是难以想象的。老师们的录课教案要先过一遍,然后出脚本,磨细节,接下来要看半成品视频,一一反馈问题,修改后再看,看后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有可能因为一个LOGO、一句重音、一处画面,录好的视频又得重做,但不改不行,小街子出品,必须是精品。有时候,不忍心再让老师们返工,费主任就把自己的老公也拉上,为老师们修改。录课期间,早起晚睡成了生活的常态。可我们的团队仍然让我感动,年轻的教师饶文岭,一个人承接了三次任务,也从没说半个“不”字;年长的老师李永禄、史容红,二话没说接过任务,技术问题主动学习,身先士卒做榜样;胡燕琳和万满林在志愿者、录课员、宣传员三个角色之间无缝切换,有时候一晚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每每想到这些,我都深深感动。当那一节节课程经由观课平台送至千家万户,收获广泛好评,大家所有的劳累汇聚成一个字:值。
疫期上课:向线上要质量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大家看来,线上教学就是往镜头前一坐,给孩子们指导指导,讲讲课,强调强调重点,点评点评作业,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殊不知,线上教学更加挑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是对课程的设计,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有很多不同,如何吸引孩子专注?如何远程监管学情?如何及时反馈?如何合理安排好“预-导-辅”之间的关系?如何让线上课程资源发挥它的最大价值?除此而外,还有对时间统筹和身体素质的考验。我直播上课要面对的是一年级新生。他们刚从幼儿走向学童,身份的转变本身就是个难点,许多的学习习惯都得从头培养。现在师生家长连面都还没见着,就要实现“远程合作学习”,确实很有挑战。经过线上小组备课,班科协商,我最终确立了“先习惯再知识,重兴趣强能力”的线上教学策略:一开始放缓教学进度,与家长们密切合作,重在培养好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习惯,等正式开学后再适当加快进度。本着这个策略,我开设了亲子课,在跟孩子们交流的同时,给家长们讲解一年级起步的重要习惯。开发了亲子绘本阅读指导课,带着屏幕前的孩子和家长一起读绘本、做游戏,帮助他们发现绘本中的精彩,感受亲子共读的乐趣。精心收集和整理网络课程资源,择优推送IPTV、国家资源平台的课程,也推荐一些指导坐姿、引导听故事和读故事的优秀抖音视频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线上直播教学,屏幕之间隔着的遥远距离缩短了。我很快记住了可爱的宝贝们:能说会画的双胞胎姐妹滟、淇;绘本阅读画了个大西瓜,说自己要“滚得远远的”的可爱小男生希;想象力十分丰富的轩;平翘舌进步非常快的懿;吐字很困难却努力练习的林……小朋友涵用稚嫩的童音在小视频里分享:“昨天我们看了《逃家小兔》,我觉得幸福,幸福就是爱。我就把我们一家人画出来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待开的蓓蕾,我希望能做一位合格、尽职的园丁,与他们共同迎来美丽花开。
疫期听课:自我加压充电忙
疫情把我们圈定在围墙里,同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成长的好时机。除了在录课、备课、上课实践中不断习得新技能外,经市妇联推荐、国开大学选拔与审核,我还有幸成为了国家开放大学的正式学员。学习青春期教育指导系列课程,从先导课到模块课,从青春期生理、心理到情感发育,从规律到问题到方法,仿佛在品一堂堂青春期教育的营养大餐。如果说青春期教育是我的业余充电,那“正餐”更是必不可少。今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必须认真研读的重要文件。我找到相关资源,分享给了学校的老师们,自己也打印了一份出来认真学习,还听了省教科院的刘晓军老师的专题培训《践行课标精神培根铸魂,用好统编教材启智增慧》。之后,觉意犹未尽,又向其他学科和下游学段延伸。不知不觉,笔记记了小半本,感触应有半箩筐——可惜仅止于此,没来得及梳理和消化。希望这段时间的忙碌后,能够抽出一些时间来认真整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