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是一道民生难题,也是一道民生必答题。今年两会,省政协委员、民盟雅安市委会副主委、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所长何军带来相关提案。
川小宣
就业是百姓最为关注的民生热点。请谈谈您的看法。
何军
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约达1158万人,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就业保民生,并对“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国家近年来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服务,这为许多年轻人回到农村提供了机会和实现途径。然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政策制度缺乏了解,职业规划缺乏指导等因素增加了其返乡就业创业的困难和顾虑。
川小宣
为什么您认为有必要建立高校毕业生返乡下乡帮扶体系?
何军
建立高校毕业生返乡下乡帮扶体系,无缝衔接面向高校毕业生务农兴业的“学业引导-就业指导-执业辅导”帮扶政策及资源,一是有助于缓解农村人口空心化与城镇就业难,保障基本民生;二是有助于援企稳岗,更加有力于稳住经济大盘;三是有助于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保持社会稳定。总之,既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也可以助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川小宣
具体怎么做呢?
何军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学业引导,确保学生“愿意去”,构建以耕读教育为核心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开展普适性教育,即针对全体本科生普适性开展耕读教育,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多渠道拓展实践教学场所、建设专兼结合的耕读教育教师队伍;各高校聚焦立地条件,在耕读文化营造,特色耕读课程构建、耕读实践平台搭建三方面构建耕读教育体系,推进耕读教育与多学科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分类开展精准教育。在完成本专业合格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选拔矢志“三农”学生组建乡村人才培养特色定制班,通过增加乡村振兴模块化课程,培养既懂乡村治理相关的基本原理、政策、法规等知识,又了解产业发展、文化教育、农业机械、景观设计、旅游开发等基本知识的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此外,积极探索高校与区县政府、规模农业企业联合举办订单班,全面深化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二是强化就业指导,确保毕业学生“留得住”,构建政府、高校及社会联动机制,指导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一是政府多举措做好乡村人才“引、育”工作,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面向“三农”的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等系列支持政策,如各区县政府建立“三农双创项目资源数据库”,精准梳理区域涉农产业发展资源条件,科学论证并编制推荐产业及发展模式。二是各高校编制有立地性的“三农双创”校本教材,培育涉农双创指导教师队伍,将课堂教学从校园转移到乡村产业园,或田间地头农家院坝,构建基于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就业指导体系。三是强化宣传引领,确保全社会形成务农兴业氛围,如选树乡村振兴优秀人才模范和工作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三农”吸引力。
三是深化执业辅导,确保高校毕业青年“干得好”,构建全方位“双创”赋能体系。一方面政府发力做好乡村人才“留、用”工作,如建设“乡村振兴‘双创’大数据平台”,分类集成国家“三农”政策,以及各区县“三农双创项目资源数据库”及其靶向扶持政策等。另一方面构建“1+1+1+N”精准帮扶模式,即构建政府、高校、集体经济、农创客协同捆绑关系,全方位全周期予以高校毕业生务农兴业政策赋能、项目赋能、服务赋能、组织赋能,提高其创新创业实效。此外,探索建立以商业性为主、政策性为辅的“三农双创”险种,即由政府和农创客共同按比例出资缴纳保费,按商业险运作,以降低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农创客”务农兴业的经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