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余晖洒落在“教育之光”小区,一位83岁的民盟老前辈徐均洲先生,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到来。在四川民盟组织成立80周年之际,我们带着敬意,踏入了这位曾经的语文名师、县教育局副局长、民盟达县支部主委、达县政协副主席的家门,倾听他讲述那些关于教育、民盟与信念的动人故事。
徐老先生虽已满头银丝,岁月在他的额头上刻下了痕迹,但他那股儒雅之气和对知识的热忱仍旧不减当年。坐在客厅里,他缓缓讲述起自己从一名教师到教育局领导的经历,那份对教学的不舍与对新岗位的迟疑,最终在家人和组织的鼓励下,他勇敢地迈出了步伐,担起了重任。徐老的民盟之路始于1988年冬季,他深情地回忆起加入民盟的初衷,对民盟先贤张澜先生的敬仰,对黄炎培与毛主席在延安窑洞那段历史对话的深刻感悟,以及中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吸引力,让他毅然决然地成为民盟的一员。他强调,加入民盟是基于个人的政治倾向和意愿,是对民盟宗旨的认同。他认同“党外干部也是党的干部”的观点,认为民盟盟员的工作实质上也是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力量。他坦诚面对外界的不解,坚持初心,矢志不渝,这份坚定正是民盟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1992年,徐老被作为副县长人选进行选举,但最终未能当选。对此,他表现出了一份淡泊名利的情怀。他提到,当时另一位知识分子代表落选后去找县委书记理论,而他则选择了平静接受结果,继续努力工作。徐老认为,差额选举是常态,不论谁落选都是正常现象,他并未因此受到任何影响。一年之后,他被选为达县第九届政协副主席,他说这是他未曾预料到的。徐老的这份淡泊名利、专注于工作的态度,让人深感敬佩。
而最令他引以为自豪的是,90年代初,在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上的挺身而出,那份为民发声的勇气,至今仍是他人生中最闪亮的篇章。
1993年的冬天,因地方财税下放政策导致了达县教师们的工资被拖欠,生活陷入困顿。作为教育局副局长,他深入各个基层学校进行走访调研,掌握了第一手宝贵资料,了解到解决教师工资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县常委会上,因当时财政捉襟见肘,一领导提出不在会上研究教师工资问题,其他参会人员迫于压力都只能保持沉默,徐老心里很不是滋味,最后站了起来,请求发言。他从教育的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长期欠薪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尤其是春节将近,拖欠教师工资可能会导致的严重后果,最终赢得了县委书记的支持。后来,教师工资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这场“寒潮”被温暖驱散。在县常委会的会议室里,徐老的发言如同春风拂面,让原本紧张压抑的氛围逐渐缓和。他的话语不仅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更展现了作为民盟盟员的责任与担当。当徐老回忆起那时的场景,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他说,那一刻,他没有考虑个人得失,只一心想着为老师们争取应有的权益。会议结束后,时任县教育局局长杨本奎在昏暗的角落里紧紧握住他的手,使劲摇了摇,虽然一句话都没讲,但那份感激与尊重,让徐老深深感受到了作为民盟盟员肩上的责任与荣耀。
在担任政协委员期间,徐老同样有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记。针对当时政协委员提案意见建议不被重视的状况,他提出《关于重视政协委员意见的建议》,呼吁政府加强对政协委员提案的重视力度,最终促成县委出台专门文件《关于加强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政协提案的办理流程和反馈机制,大大提升了政协委员参与决策的影响力。针对中小学校周边小商小贩乱摆摊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的建议》,被县委县政府采纳,由多部门联合执法,确保校园周边五十米内无乱摆摊情况,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安全、整洁的学习环境。
徐均洲,这个名字背后,承载着一代民盟人的赤子之心与师者楷模之情。在探访中,我们不仅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更感受到了民盟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徐老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每一代盟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教育局工作期间,徐老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只要不恋权,你只要不伸手,你工作就感到轻松愉快。”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他的权力观,也揭示了他为何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初心不变。在徐老看来,权力不应成为束缚和负担,而是一种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只要不贪恋权力带来的虚荣,不伸手索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能在工作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访谈接近尾声,徐老寄语新时代的盟员,鼓励大家勇敢发声,维护正义,与共产党同心同德,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力量。他满怀深情地祝福四川民盟组织蓬勃发展,期盼民盟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当我们起身告别时,徐老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送我们至电梯口,挥手告别的一幕,定格成永恒。这份不舍,这份深情,如同徐老对民盟、对教育、对国家的无限热爱,穿越岁月长河,光耀日月星辰。